□记者 陈婷 祁宗华
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,盐城黄海湿地成珍稀鸟类家园;“盐城蓝”持续刷屏,空气质量全国领先;盐碱荒滩变成林海绿洲,绿色家底更加厚实……近年来,盐城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明显成效,特别是在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,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。
盐城兼具湿地、海洋、森林三大生态系统,孕育了太平洋西海岸、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,拥有“世界自然遗产”“国际湿地城市”两张国际名片。广袤富饶的滩涂湿地,吸引丹顶鹤与麋鹿在此安家;每年数以百万计迁徙候鸟选择在这里停歇、换羽、越冬、繁殖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市委书记周斌强调,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,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湿地生态显著改善,生态保护扎实有力。为了守护这“独一份”的生态家底,我市积极实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生态修复工程,实践基于自然的凯发首页的解决方案(nbs),成功实施条子泥“720”高潮位栖息地、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区生态修复项目、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等,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“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特别推荐案例”。
持之以恒的守护,激发出盐城湿地的更强活力。全市湿地保护率达49.4%,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3.9%;生物多样性“家谱”持续丰富,全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,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、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142种,全市有记录的鸟类达442种、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;东台条子泥、大丰川东港先后创成国家级美丽海湾。高水平举办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,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平台。
蓝天碧水高颜值,盐城生态“好气质”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积极推进国土绿化行动,积极探索挖掘沿海地区造林潜力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。今年1至10月,全市pm_2.5平均浓度为27.8微克每立方米,全省第四;优良天数比例为85.6%,全省第一;51个省考及以上断面(包括17个国考断面、34个省考断面)优ⅲ比例为98%;全市新造林2.2万亩,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37%,盐碱地造林试点面积达1029亩,建成绿美村庄55个。“蓝天白云、水清岸绿”从盐城人最朴素的期待,变成高品质生活的“标配”。
在厚植生态底色的同时,盐城积极推动生态价值多元化,推动“生态资源”形成“生态产业”,进而实现“生态富民”。率先制定全国首个陆海生态产品统筹核算技术标准,深入推进生态总值gep核算试点,全市生态资产存量价值已经达到19.9万亿元,每年提供人类使用和潜在的生态服务总价值达到9760亿元。擦亮“世界自然遗产”和“国际湿地城市”两张国际名片,全力打造生态型、国际化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,今年上半年,盐城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3213万人次,同比增长51%。
盐城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功,离不开其制度创新的有力支撑。我市先后制定《盐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》《盐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》《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》等地方性法规6部,出台《深化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》,构建“333”环境报告审议工作机制;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在全省率先出台《盐城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》,在全省首家挂牌成立“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联络室”,设立黄海湿地环境资源法庭,搭建机制性平台全球滨海论坛。法规的制定和实施,使得生态保护工作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,也极大提高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。